关于水仙花的散文诗20字(水仙花的散文30个字)

关于水仙花的散文诗20字(水仙花的散文30个字)

“ 君子”与“仙子”

文/朱双顶

水中双洁荷花水仙花,一浓艳一素美,一玉立一娇直,一高洁一淡雅,一方塘一圆盂,众人赞美之中,便有了君子与仙子的本性之别、人与花的品喻之恋……

——题记

一、 亭亭玉立花君子

荷花,人称“花中君子”,汉初的《尔雅?释草》上解说为:“荷,芙蕖,其茎茄,其叶蕸,其本密,其华菡萏,其实莲,其根藕,其中菂,菂中薏。”芙蕖和菡萏则成了荷花的雅名。

五千余年的莲子实物,让荷花从仰韶文化遗址中走来,从此更增添了一塘荷香的美丽传说。吴王夫差的离宫里,便有了专修的“玩花池”,荷花便种植其中,有了“花中君子”的陪伴,风情万种的美人西施,更是光彩照人,若得君王心醉神迷而丢失江山。江山改姓了,荷花园却一直传了下来,只是园址的变迁、园名的更改而已,君王的喜欢依旧不变。秦汉时的荷花园变成了“宜春苑”,在都长安城外的东南隅,有点委屈之样。隋唐时又摇身一变为“芙蓉园”,名虽直白却已成了都长安的主人。南宋时小朝廷偏安一隅,但荷花园却倍受宠爱,临安的荷花园自此有了“曲院风荷”的雅称。荷花就这样任凭王朝变化,总是以不变的亭亭玉立之姿,若得君王嫔妃们的喜爱,被植于皇苑之中而昭示于人。

于是,荷花就成了圣洁、和平、吉祥的象征,成了古今文人墨客以荷言志、以荷比物、以荷兴思的媒介,于是写荷、赞荷、咏荷、画荷,为之心神相系而梦魂萦绕,将荷花高雅的风韵渗透到了人的精神世界,形成了一系列的源远流长而内涵丰富的荷文化传承下来。

关于水仙花的散文诗20字(水仙花的散文30个字)

以荷花作为诗的起兴手法,当为《诗经》首开先河。《诗经?郑风?山有扶苏》中写下“山有扶苏,隰(洼地)有荷花”之句,就是以生长在山上的扶苏树、盛开在水中的荷花为起兴物,衬托出诗歌中男女情人约会时打情骂俏的场景。《诗经?陈风?泽陂》中有“彼泽有陂(堤岸),有蒲有荷”之句,同样是以香蒲和荷花为起兴之物,衬托了一位女子在香蒲依依、风荷高举的池塘边思恋情人的场景。

以荷花作为人的超凡脱俗之喻,当从屈原开始。他在《离骚》中,以“制芰荷以为衣兮,集芙蓉以为裳”来表达自己修身求索、保持高风亮节品德之志。

将荷以民歌的形式来展现男女之间的爱情,当属汉乐府《采莲曲》了:“江南可采莲,莲叶何田田!鱼戏莲叶间。鱼戏莲叶东,鱼戏莲叶西,鱼戏莲叶南,鱼戏莲叶北。”全诗虽未见一个人字,却通过莲叶与鱼儿之戏的描写,暗托出采莲男女的欢悦之情,将男女之间的调情求爱赋予其中,全诗表现得极其委婉、含蓄而又动听,耐人寻味而倍受喜爱传唱。

而将采莲女写得生动有趣的,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应算一人。他的《采莲曲二首》:

其一:

吴姬越艳楚王妃,争弄莲舟水湿衣。

来时浦口花迎入,采罢江头月送归。

这是将采莲女比作吴国美女、越国娇娘、楚王妃嫔一样美丽,竞相划船采莲,水湿衣服,来时莲花迎,归时月光送,以人、花、月、舟、水来衬托采莲女的形貌,是人景相映。

其二:

荷叶罗裙一色裁,芙蓉向脸两边开。

乱入池中看不见,闻歌始觉有人来。

这是以意写人,将采莲女置于荷花丛中,以若隐隐现与若有若无之状,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,令人遐想,是意中写人。

将荷花写得最有品味的,当属宋时理学思想开山鼻祖周敦颐。他与朋友游玩相聚时,一气呵成写就的仅有百余文的散文《爱莲说》,竟成了传世的千古绝唱: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莲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亵玩焉。”写出了莲花处污泥之中,却纤尘不染,不随世俗、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、不显媚态的高贵品性,来展现作者洁身自爱的追求。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则成了传扬千古的名句。这更胜于李白的名句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的立意。李白意在表达既然上天让我生存在世,就一定有我的用处,是对自身的境遇和乱世忧愤之发泄,境界也就低了一等。

关于水仙花的散文诗20字(水仙花的散文30个字)

荷花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,竟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。相传,荷花本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位侍女玉姬,长得十分貌美。当初她看见人间男耕女织,双双对对,而产生羡慕之情,动了思凡之心。于是就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,偷偷走出天宫,来到人间的西子湖畔。一下子就被西湖秀丽的风光所迷,忘情的在湖中嬉戏,到了天亮也舍不得离开。王母娘娘知道后,一气之下,用莲花宝座将她打入湖里淤泥之中,并让她永世不得再登南天。落入淤泥之中的玉姬,不以此为悲,反以此为喜,于欢乐中生长,破淤泥而出,竟然成为亭亭玉立的荷花而楚楚动人。从此人间就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,开在水中央而招人喜爱。

也正由于荷花的这种出淤泥而不染之性,更被佛教置于最崇高的地位,从此荷花与佛教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。莲花成了佛教八种吉祥之物之一,被称为“圣花”,佛教将佛国称为“莲界”,把袈裟称为“莲服”,甚至佛祖释加牟尼也被称为“莲花王子”,佛像也多卧坐在莲花宝座之上,佛教圣地更是少不了莲花池等等。佛教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、清香高洁,用来比喻佛菩萨在生死烦恼中生出,又在生死烦恼中开脱,有“莲花藏世界”之说,莲花就成了佛教的象征。

当代人写荷花有影响者,应属大散文家朱自清了。他的《荷塘月色》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中而广为人知。“月光如流水一般,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。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;又像笼着轻纱的梦。”他的这篇名作就这样行云流水般写于1927年7月,是正值大革命失败之际,所以作品中就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,看似写荷塘月色之美,实则是表达渴望自由、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,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寄托了对于未来的政治企盼思想。

“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”。荷花文化园中早已是浩如烟海,如果稍不注意,就有“兴尽晚来归,误入藕花深处”之为。这是华夏文化百花园之幸事,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之兴事。

关于水仙花的散文诗20字(水仙花的散文30个字)

二、 凌波仙子为谁开

凌波仙子为谁开?花神又添湘君来。水仙花作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,虽仅有千余年的栽培史,但民间神话传说则可上溯到远古。传说水仙是尧帝的女儿娥皇、女英的化身。她们二人同嫁给舜帝,姐姐为后,妹妹为妃,三人感情甚好。舜在南巡时骂崩,姐妹双双殉情于湘江。上天怜悯二人的至情至爱,便将二人的魂魄化为江边水仙,她们遂成为腊月水仙的花神了。所以,水仙花就有了纯洁的爱情象征,宋黄庭坚称为“凌波仙子”。

水仙被称为“金盏银台”,是花如其名。单瓣的水仙,花瓣青白色,花尊黄色,中间有金色的冠,形如盏状,所以人们叫它“金盏银台”。水仙花另一品种为重瓣,花瓣十余片卷成一簇,花冠下端轻黄而上端淡白,没有明显的副冠,名叫“百叶水仙”或称“玉玲珑”。

水仙花以福建漳州和上海崇明最为有名,但漳州的水仙为五朵花一株怒放,崇明的水仙为一朵绽开。这又有一段美丽的传说。唐代武则天女皇要百花同时开放于她的御花园,天上司花神不敢违旨,漳州的水仙花六姐妹当然也不例外,被迫西上长安。小妹妹不愿独为女皇开花,行经长江口时,见江心有块净土,也就是崇明岛,就悄悄的溜下,落脚于此。从此漳州就了五朵一株怒放的水仙花,崇明有了一朵一株绽开的水仙花。

传说如不可信,那么有关漳州与崇明的水仙花文献记载就有了可信度。据漳州蔡坂乡张氏家谱记载,明朝景泰年间,张氏祖宗张光惠在京都为学官。有年冬天请假回乡,船过江西吉水县,靠岸留宿,偶见近岸水边有叶色青苍、花卉黄白相间、清香扑鼻的野花,便拾回栽于蔡坡,这便是后来风行栽培的水仙花。清康熙时,蔡坡商人张协仁,认为水仙花色美味香,有观赏价值,就顺便带了千余个到今广州(时叫甫粤)作礼品,不想到了广州之后即被抢购一空。自此广州遂为销售漳州水仙花的最大市场。明清时,蔡坡已成了栽培水仙花的基地。时至今日,漳州在每年的春节期间都要举行“水仙花会”。崇明的水仙花在《崇明县志》中也有记载,清光绪十六年前后,崇明下沙堡镇合兴有人搜集野生水仙茎栽培,试销获利。所以漳州和崇明,一向享有水仙花的盛誉而闻名遐迩。

李渔在《闲情偶寄》中则说金陵的水仙是天下第一,恐怕有点个人喜好与夸大。但说金陵人种植水仙花的农艺高超应该是实情。他说:“就是那些种植水仙出售的人,也能行使造物主的职权,想让它早开就早开,命令它晚开就晚开,购买的人想让花在某天开,到某天就一定会开……当人买花的时候,卖花人会将花盆和石头给人去种,种花时又可以随手布置,就成了图画,这是风雅文人也无法做到的。”可见当时的人种植水仙的农艺,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。李渔本人就是一位钟情于水仙水的花痴,自称水仙花就是自己的命。有一年,他想去买水仙花却又没钱,家人劝他说:“别买了,一年不看这种花,也不是什么怪事。”他说:“你是想要我的命吗?宁可短一岁的寿命,也不能一年看不到水仙花。”结果还是将家人的簪子与耳环典当了买了水仙花。他以为水仙花淡雅多姿、不动不摇而且能作态,实在是名如其花,“水仙”真是形象到了极点。

关于水仙花的散文诗20字(水仙花的散文30个字)

从文献上来考证水仙花的栽培史,当有1300余年。据明吴彦匡《花史》记载,唐玄宗虢国夫人红水仙12盘,盘为金玉七宝所造,这是我国关于水仙花的最早文字记载。明文震亨《长物志》上说:“水仙六朝人呼为‘雅蒜’。”可见六朝前已存水仙栽培了。宋代《南阳诗注》载:“水仙此花外白中黄,茎干虚通,如葱,本生武当谷间,土人谓之天葱。”到了宋代已盛极一时,为士人所喜爱,留有大量有关水仙花的诗词而传世。元程棨《三柳轩杂识》中,谓水仙花为花中之“雅客”。清康熙年间,漳州的水仙花就已远涉重洋而大批出口了。

开处谁为伴?君爱我自来。水仙花的雅洁与素美,自然引得文人雅士为其倾到,尤其是为南宋时曾任过漳州知州的杨万里朱熹刘克庄、赵以夫等人的青睐,而留下咏水仙花的诗词传世。杨万里说水仙花是“韵绝香仍绝,花清月未清。天仙不行地,且借水为名”。朱熹称颂水仙花是“纷敷翠羽帔,温靘白玉相。黄冠表独立,淡然水仙装”。刘克庄更是对水仙水从骨子里称颂,说它是“岁华摇落物萧然,一种清芬绝可怜。不许淤泥侵皓素,全凭风露发幽姘。骚魂洒落沉湘客,玉色依稀捉月仙。却笑涪翁太脂粉,误将高雅匹婵娟”。赵以夫则称水仙花是“得水成仙,似汉皋遗佩,碧波涵月”。

真正痴迷于水仙花的文人雅士,除上文提到的李渔外,当属宋时的黄庭坚为有名了。在他的心中,水仙生于水而有仙人之姿,故为“凌波仙子”,认为水仙与梅花一样凌霜傲雪,是“性情中花”。有人说黄庭坚之于水仙花,正如林逋之于梅花。他在《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》诗中写道:“凌波仙子生尘袜,水上轻盈步微月。是谁招此断肠魂?种作寒花寄愁绝。含香体素欲倾城,山矾是弟梅是兄。坐对真成被花恼,出门一笑大江横。”水仙花美如天仙,只有山矾花与梅花可做它的兄弟姐妹,可见其颂美之心。他在另一首《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》其一诗中又写道:“借水开花自一奇,水沉为骨玉为肌。暗香已压荼蘼倒,只比寒梅无好枝。”将水仙提到梅花的高度,对后世影响很大,从此水仙与梅花的联咏便屡见不鲜。

在传统绘画中,便有了水仙与梅花的合称“双清”。明代徐有贞在《水仙花赋》中说它是:“清兮直兮,贞以白兮,发采扬馨,含芳泽兮,仙人之姿,君子之德兮。”水仙淡色幽香、清雅出尘,便被文人画家视为传统绘画题材的“清物”,成为画家描画的对象。元代赵孟坚尤其擅长白描水仙,笔下的水仙,就清而不凡、秀而淡雅,飘然欲仙,有着君子之德。

水仙花,金盏银台,绿裙青带,亭亭玉立于清波之上,素洁而脱俗超凡,高雅而春风清香,绽放而楚楚动人,苑若凌波仙子踏水而来为君开,有着纯洁的爱情之向往、吉祥的祈福之美好、多情的想你之寓意、自尊的高贵之雅洁、新年的团圆之企盼等等象征。每年的新春佳节期间,水仙花就开在千家万户之中,开在各种团拜喜庆场所,花美味香而深受人们喜爱,是“一片芳心异,含香向早春。与梅能傲雪,先伴岁华新”。这是不是“凌波仙子为谁开”的答案呢?

二〇二二年七月二十七日修改

关于水仙花的散文诗20字(水仙花的散文30个字)

【作者简介】

朱双顶,网名东香人,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,在家以读书为乐,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,不时写点扎记、散文、随笔、诗歌等,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。

关于水仙花的散文诗20字(水仙花的散文30个字)

关于水仙花的散文诗20字(水仙花的散文30个字)

关于水仙花的散文诗20字(水仙花的散文30个字)

免费领取108个最新网创项目+10000G热点网创类资源!添加 微信:tuk818  备注:项目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80118303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w001.cn/5333.html